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4月21日,记者走进中油测井制造公司地层测试器生产车间,见到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群体。这个13人的班组,在高端测井仪器制造领域攻坚克难,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石油青年的使命与荣光。
专注铸精准
车间内,班组成员白浩泽在工位上全神贯注地进行导线连接工作。51条纤细的导线在他手中翻飞,经过梳理、接入、测试等多道工序,精准实现与设备的定义对应。1999年出生的白浩泽用半年时间完成转变:“师傅说过,我们的工作精度直接决定着地下千米油藏数据的准确性。”
“这是测试硬件的基础,容不得半点马虎。”白浩泽说,有时一个复杂电路板的测试就需要3至4个小时。
在双探针短节测试区域,班组成员饶一伍和杜强默契配合。“这个抽真空注油测试就像给血液做透析。”副班组长杨欣蕾的比喻生动道出了工序的严谨性。
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确保测试精准可靠,青年职工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创新解难题
物料组的吴彤和陈姝妍正在整理刚到的一批仪器零部件,只是1箱物料,两个人已经认认真真整理了一整天。“真的难以想象,2024年第一批8箱物料到达车间的场面,正月初四我们就上班了。”陈姝妍回忆着。
地层测试器由12个短节组成,涉及电子、机械、材料等6大技术领域。当时,大批量散件物料到达车间后,针对物料摆放无规律、物料数量大、供货清单笼统等一系列困难。“我们集思广益,制定方案,与项目组成员合力,分成3个小组,利用多台电脑和扫码枪。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12支短节共2170项仪器零部件的验收工作。”班组成员陈科睿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针对物料管理难题,青年职工创新采用“分组+信息化”模式,面对地层测试器复杂的生产工艺,车间团队展现出强大的攻坚克难能力。
坚守创佳绩
去年盛夏,首套仪器生产完成后,项目组深入油田开展现场上井试验,团队青年骨干争先前往现场保障。上井前期紧锣密鼓开展仪器联配、上井方案讨论等多项工作。
面对高温酷暑和突发状况,现场试验团队唯一女工程师杨欣蕾和团队成员坚守一线,连续奋战72小时完成油样采集和测压工作,最终在冀中平原上实现首套地层测试器国内试验的圆满成功。班组成员江有宏感慨地说:“她不仅要克服野外作业的艰苦环境,还要在突发设备故障时冷静处理,在井场的日子从来没有听到她的半句怨言。”
从流体管路压力测试到高温高压在线测试,每一台仪器都要经过多道严苛检验。“三月初我和白浩泽进行光学流体分析短节测试,这项工作需要72小时连续不间断,我们两人保持高度责任感互相轮守,圆满完成测试任务。”杨欣蕾说。车间建立了严格的测试体系,每一项测试都是重要的一环。
目前,地层测试器测试合格率保持100%,三次现场试验一次性成功率均为100%。“现在我们在给第四支地层测试器做调试,也算是有经验了。”杨欣蕾欣慰地说。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