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涛
岁月流转中,每一次不期而遇都如命运悄然埋下的伏笔,我与《陕西工人报》的邂逅,恰似一束光,穿透日常的琐碎,照亮了我写作之路前行的方向,编织出一帧帧满是温情与成长的画面。
最初知晓《陕西工人报》,是在本地文学爱好者聚集的圈子里。作协群消息闪烁间,不时有文友分享在这份报纸发表作品后的喜悦,那些带着工厂车间特有温度、蕴含工人质朴心声的散文,以及聚焦一线劳动者拼搏奋进的报道,像是一扇扇神奇的窗,为我开启了全新的视野,让我心向往之。
正月初,老父亲因病住院,我在病房陪护。期间,我目睹诸多令人感触颇深之事。有位刚做完肺部手术的老人,老伴时刻悉心照料。一晚,老人儿子拎水果赶来,见父亲吃剩饭,既无奈又责备。这场景引发我对老一辈节俭与新时代生活碰撞的思索,也催生了我创作的灵感。
这一场病房见闻若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创作灵感,一篇《病房里的节俭》在心底悄然萌芽。初稿落成,我犹豫再三后向《陕西工人报》投出稿件。没几日,焦虑汹涌袭来,反复斟酌用词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深刻,自觉刊发无望。
直至那个周末清晨,手机清脆的“叮咚”声打破宁静,文友分享的链接映入眼帘——我的文章刊发了。刹那间,惊喜如烟火在心底绚烂绽放。我手忙脚乱打开《陕西工人报》公众号,果真在第3版“百味”版寻到自已熟悉又陌生的文章,我眼眶悄然湿润。
编辑老师精心润色题目、恰到好处修改内容,让文章脱胎换骨,不再是我个人的喃喃自语,更似一份传递温暖、启迪思考的馈赠,融入广大读者视野。
这次文章发表的经历,驱散了我心头的怯懦阴霾。此后,我愈发痴迷研读陕工报,在新闻里感受陕西工运事业的蓬勃力量、在文艺副刊汲取创作养分,那些关注各行各业工人奋斗故事、那些文字背后的汗水与坚持,皆化作我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我深知,我与《陕西工人报》的故事仍在续写,每一个新篇章,都将镌刻努力、热爱与希望的印记,向着远方无限延展。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