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在脱贫攻坚大局中积极推进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我省累计脱困各类困难职工22386户,截至2020年12月30日,我省全国级困难职工在档数2115户。
“目前,这部分在档困难职工,大多是本人残疾、大病或供养直系亲属大病致困,自我脱困能力非常弱,部分困难职工更是多种致困因素叠加,贫困程度深,解困脱困难。”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副主席、省国防工会主席吴志毅说。
吴志毅介绍,目前主要面临精准识别难度大,重度困难职工、困难家庭解困难度大,以及纳入政府兜底保障难三大问题。
精准识别难度大。困难职工的认定需要统筹职工家庭全员信息情况。当前,在开展这项核实工作时,更多是依据职工提供的信息,没有渠道、权力去核对困难职工家庭较为隐私的信息,特别是家庭拥有财产情况、其他成员收入情况等,致使核查甄别不准确,影响精准脱困效果。
重度困难职工、困难家庭解困难度大。由于家庭失去造血功能,长期患有重大疾病,加之所在企业经营困难,难以给予困难职工更多帮扶,仅靠工会常态化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纳入政府兜底保障难。根据实际情况反映,不少困难职工属于低保边缘户,因有单位缴纳社保,按政策不能享受低保,由此带来以低保为依据的助学、助业、助医等帮扶政策大都不能享受。
对此,吴志毅建议:协调有关部门向企业开放困难职工相关数据,提高识别精准度。由省总工会协调民政、人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开放申报困难职工和已建档困难职工的家庭信息,为下一步开展解困脱困工作、制定具体帮扶政策提供真实数据基础。同时,将有关部门,如教育、民政、人社等惠民、勤工助学等相关文件政策实时更新到信息平台,方便企业与政府对接。
推动将重度困难职工、困难家庭纳入政府兜底保障。由省总工会牵头联合人社等相关部门推动将重度困难家庭纳入政府兜底,享受部分以低保为依据的助学、助业、助医等帮扶政策。重度困难职工纳入低保的标准以及享受政策的范围需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制定,以确保失去造血功能的重度困难职工以及还未解困脱困的重度困难职工享有一定的帮扶和照顾。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