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延安时期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永刚 阎瑞先 鲜康
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全貌。(文内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鲜康拍摄)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阳春三月,和煦的阳光照耀着陕北黄土高原,万木复苏,绿意萌动,一派春回大地的明媚景象。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东山。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党的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前侧的山坡盘旋而上,耳闻目睹、思绪万千,仿佛回到那段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岁月。依次镶嵌在黄土崖畔的22孔窑洞,映射着中国工运事业的历史风云。
从1935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谷走向高潮,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铸就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这十三年,也是中国工运事业艰难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十三年。中国工会践行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兼顾对敌作战和建设边区的伟大实践,用汗水与泪水、勇气与智慧、牺牲与奉献,留下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闪光足迹。
站在延安工运旧址的窑洞前眺望,山脚下是林立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脸上洋溢着笑容的游客和飘着五星红旗的中小学校……抚今追昔,窑洞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古旧的革命文物、一张张翔实的图表资料,将这段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的工运史诗,永远镌刻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向世人讲述着百年工运史的艰苦卓绝,彰显着中国工会和中国工人阶级坚如磐石的初心使命。
扫一扫看视频
延安工人学校旧址。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入选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
陈列室中的工人运动史料。
讲解员黑圆玲介绍旧址历史。
恢复旧址: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延安是革命圣地,仅仅在老城区就留下了凤凰山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160多处革命旧址。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中国革命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走向胜利的重要时期。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发展史是中国工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与其他革命旧址相比,延安工运旧址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段历史绝不能被遗忘!2016年,延安工运旧址的窑洞墙体开裂,院落杂草丛生,通往山上的土路被雨水冲刷得支离破碎,个别窑洞还被村民长期占用……看到这种状况,时任延安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的黑树林当即表示:“恢复旧址刻不容缓!这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而是要尽最大努力恢复旧址原貌,让历史说话,吸引全国职工群众都来瞻仰学习,传承工运先驱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延安市总工会的设想得到了陕西省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省、市两级工会的联合推动下,成立了工作专班,相关经费也拨付到位,一场恢复延安工运旧址的“战役”打响了。黑树林带领团队四处奔波,远赴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查阅档案、资料,多方走访老干部后代征集实物,聘请专家考证每一处细节。“我们先后走访了全国21个省市,收集了50余件珍贵文物,连《中国工人》杂志的铅字排版模具都是从民间征集来的。”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黑树林回忆说。
时任延安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的李五明具体负责延安工运旧址的恢复工作,他深入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研究领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重点学习研究了延安时期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先后实地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会一至六次“劳大”的召开地。经过多年考察学习、研究思考,他成了研究延安工运历史的“专家型干部”,先后在全国各地讲授“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等课程近200场,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作为旧址恢复的亲历者,现为延安工运理论研究会会长、陕西工运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特聘研究员的李五明如数家珍:“历经一年半的修复,使旧址旧貌换新颜,300米青石路蜿蜒上山,22孔窑洞修旧如旧,5万字的工运史料、135幅历史照片和54件实物陈列其中……”
在三号窑洞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中国工人》月刊尤为醒目,这本于1940年出版的创刊号上,毛泽东题写了发刊词,其中明确提出:工人阶级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恢复延安工运旧址远不止于建筑本身,其意义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2018年5月1日,延安工运旧址免费开放。站在旧址的窑洞前,远眺宝塔山,黑树林欣喜地表示,“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触摸到工运先驱的初心。”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