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30日,北京体育馆内气氛热烈,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此开幕。镁光灯闪烁,一位身材挺拔、眼神坚毅的工人代表稳步走上发言台,他就是鞍钢工人王崇伦。他声音洪亮,分享着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成果与奋斗故事,台下掌声雷动。此时,全场都能真切感受到工人阶级投身国家建设的高涨热情。而这,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人阶级拼搏奋进的生动缩影。
自1953年我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全面吹响。工人阶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劳动竞赛的热潮。劳动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大工厂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工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踊跃参与各类竞赛活动,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
随着劳动竞赛的深化,技术革新运动也蓬勃兴起。全国总工会于1954年4月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广大工人积极响应。他们不再满足于常规生产,而是主动探索新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许多工人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无数小发明、小创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技术革新成果,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力推动了企业生产发展。
1956年2月,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先进生产者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像王崇伦这样的先进生产者,他们成为行业标杆,引领着广大工人不断前进。工人阶级通过劳动技能竞赛,充分挖掘企业潜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为“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立下汗马功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人阶级以满腔热忱与不懈努力,站在工业化建设的最前沿。他们在劳动技能竞赛中的拼搏与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摘自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