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举行,“十三五”末,广大残疾人也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 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有残疾人249万,占总人口的6.69%,高于全国水平0.35个百分点,涉及750万家庭人口。多年来,我省始终将残疾人权益保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部门职责、提供日益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残疾人享有各种权利;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基层残联组织积极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推动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据介绍,“十三五”末,广大残疾人也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省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最多、普惠特惠政策覆盖最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最快、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
我省通过落实“七个一批”扶持措施,推进苏陕扶贫协作,重点实施扶贫基地、阳光增收、电商扶贫、集中托养行动、无障碍改造、精准康复等特色助残项目,累计建成扶贫示范基地220个,500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获得扶贫资产收益,1500余名贫困残疾人在电商产业链就业。农村基层党组织每年按照不低于帮扶总数20%的标准,结对贫困残疾人户开展助残脱贫工作。建档立卡残疾人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全面解决,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义务教育有保障和饮水安全基本实现,全省41.56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
残疾人民生保障不断强化
全省建档立卡残疾人户中,享受低保政策15.29万户,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5.5万户,2000多名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独享受低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残疾人户实现“应保尽保”。
自2017年我省建立残疾人临时救助制度以来,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救助因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残疾人,累计救助生活困难残疾人7800人次。积极推动各地政府为贫困重度残疾人购买照护服务、托养服务达10万多人次,集中托养贫困重度残疾人5000人次。
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现全覆盖,补贴标准实现动态调整,目前我省每年领取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残疾人分别达到70万人和34万人,全省城乡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三无”人员就医个人缴费部分由医疗救助资金予以全额补助,将29项医疗康复项目列入医保报销范围。
残疾人康复状况明显改善
建立了全省残疾人辅助器具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持续推进103个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运行,累计培训各类康复专业人才1.06万余人次。累计为有需求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171.6万人次,辅具适配48万人次,为精神残疾人提供服药补贴21.45万人次。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6.6%,辅具适配率达到85.2%,并在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了辅具带动残疾人综合服务试点。
残疾人就业状况稳固提升
全省各级累计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48亿多元,新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3000多人,扶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170多家,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1万余人,对7500名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残疾人进行补贴,多渠道促进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创业3000多人。
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连续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一生一案”做好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安置工作,目前我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完善残疾学生就学资助政策,实现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持续做好资助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项目,对贫困残疾大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学生给予一次性资助,并为参加高考残疾学生申请提供便利。
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活跃
全省累计建成各级盲人阅览室65个,省级文化示范基地12个, 6个国家级、6个省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残疾人群众体育示范点30个,一大批文化体育设施向残疾人免费开放,目前全省经常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残疾人达到21万人。成功举办陕西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助残书画摄影作品展、残疾人文化周、“爱心影院文化助残”、残疾作家采风等文化活动。
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全线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制定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管理细则、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办案经费补贴标准,全省设区市全部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县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覆盖率达97%以上,资助残疾人法律求助案件300余件。与此同时,开展普法宣传,注重“法援惠民生 关爱残疾人”品牌建设,探索对残疾人提供精准化“家庭医生”式法律服务。
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推进
省住建厅、省残联等8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助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未来无障碍”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体验、督导活动,强化全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意识。以特殊人群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推动市、县政府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向县域农村延伸。将家庭无障碍改造作为残疾人脱贫攻坚和加快小康进程的重要措施,以贫困重度残疾人为主要对象,帮助3.8万户残疾人实现了居家无障碍。推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无障碍改造,帮助残疾人共享信息社会的便利。
自强和助残活动广泛开展
通过组织“自强自立不畏难,我要脱贫奔小康”残疾人脱贫典型事迹宣讲,两次召开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每年举办“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大型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 “邻里守望”“为残疾人办件事”等经常性助残公益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助残、志愿者助残更加活跃,8.5万名助残志愿者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帮扶服务。疫情期间,“中国狮子联会陕西代表处”“陕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公益助残组织和慈善机构纷纷捐款捐物,为残疾人纾困解难。本报记者 白圩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